凉山彝族冤家战争心理:荣誉文化

被引:3
作者
徐铭
机构
[1] 西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冤家战争; 荣誉文化; 文化模式; 人民政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55 [民族性、民族心理];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本文利用凉山彝族的民族学资料和格言,检讨传统社会家支间冤家战争的历史证据,并讨论彝族人的荣誉文化价值观的普及情形。凉山彝族在传统社会没有政权机构,因此世代血仇极其普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冤家战争率急剧下降,甚至消失,这与当时强大稳定的人民政权的建立有关联,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人民政府经过艰难的历程,指导着彝族人如何看待捍卫荣誉的一套信念、态度和见解:帮助改变个人层次上的荣誉文化模式,首先是改变个人如何看待粗犷的荣誉观与暴力自卫的想法。这一着力点,使彝族人的荣誉价值观不再强调以暴力自卫,逐渐趋于精神化、道德化,冤家战争也因之消失。由此可见文化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2+105 +105-10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凉山罗彝考察报告.[M].马长寿; 著.巴蜀书社.2006,
[2]  
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M].四川省编辑组编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3]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M].胡庆钧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M].《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 编.人民出版社.1982,
[5]  
有关凉山彝族社会历史的若干情况.[M].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