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躺”背后的退缩型主体——“丧文化”解读及其对策

被引:38
作者
刘雅静
机构
[1] 暨南大学
关键词
“丧文化”; 青年亚文化; 青年思想; 自恋主义;
D O I
10.19633/j.cnki.11-2579/d.2018.0059
中图分类号
C91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作为当下中国青年亚文化被互联网新媒介催生、塑形的最新形态,"丧文化"的生成、发酵与传播主要依靠着表情包与网络流行语,以解构与消解主流"鸡汤"话语来进行"丧"的内涵演绎。但这种解构与消解,只止步于图像表征的颠覆与网络流行语叙事结构的反转,"丧文化"实际上"以退为进"地遵从着"鸡汤文化"背后的丛林法则,仍然选择将意义追求寄托于消费主义之上。"丧文化"不同于西方现代性语境下独具反叛意识的"垮掉一代",它反映了当下中国青年群体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实则自我暴露了一种丧失了批判力与行动力、无力将个人与历史联结、陷入自恋主义的退缩型主体。而思考如何建设、整理、转化我们社会文化体系中原有的理想主义,让青年群体得以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历史发展之中,才能真正去除身心迷茫之"丧",才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创新之文化意义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1+27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小确幸”:台湾太阳花一代的政治认同 [J].
赵刚 .
文化纵横, 2014, (06) :46-52
[2]   谁能免除忧郁? [J].
耿占春 .
天涯, 2012, (02) :18-23
[3]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 [J].
马中红 .
文艺研究, 2010, (12) :104-112
[4]  
表征.[M].(英)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编;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
[5]  
消费社会.[M].[法]让·波德里亚 原著;刘成富;全志钢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7]  
后现代精神.[M].(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  
反抗死亡.[M].(美)贝克尔(Becker;E.)著;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9]  
自恋主义文化.[M].(美)拉斯奇(Lasch;C.)著;陈红雯;吕 明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