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个主要斑岩铜(钼)矿床的包裹体演化机制及成矿pH条件

被引:12
作者
李荫清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包裹体; 子晶; 矿带; 斑岩; 侵入岩; 均一温度; 矿床地质; 流体相; 成矿; 演化机制; pH;
D O I
10.16111/j.0258-7106.1985.03.007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对我国40个斑岩铜(钼)矿床的研究表明:铜(钼)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关系密切,矿化主要产于斑岩体顶部和邻近围岩中;矿石呈细脉浸染状构造;在含矿斑岩和邻近围岩中发育有一套特征的蚀变岩——钾硅酸盐岩(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绢英岩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玉龙斑岩铜(钼)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 [J].
李荫清 ;
芮宗瑶 ;
程莱仙 .
地质学报, 1981, (03) :216-231
[2]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蚀变与矿化特征 [J].
杜琦 .
地质学报, 1980, (04) :3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