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与扬子两板块的拼贴方式与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应变特征

被引:12
作者
吉让寿
高长林
秦德余
不详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3] 江苏无锡
关键词
拼贴方式; 应变特征; 华北板块; 扬子板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洋板块的消减及其后两侧陆块的拼合,是板块构造作用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隔扬子与华北两板块的古秦岭洋,于晚志留世向北单边俯冲关闭。根据秦岭造山带内发育的大型推覆体构造组合及其配置关系,推覆体岩片内的变质相倒置、推覆岩片内应变标志物的显微构造特征和应变参数的测量及南秦岭大型泥盆纪—石炭纪前陆盆地的厘定,均一致确证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420~380Ma至340~320Ma之间以仰冲兼右行剪切的方式碰撞拼贴。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应变标志物有限应变测量研究表明,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从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应变量不同的应变区:无应变或弱应变区、强应变区、中等强度应变区和强应变区。应变区划分的构造学意义:a)扬子克拉通北缘是寻找古生代油气藏的有利地区;b)南秦岭造山带是晚加里东和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的复合山链。通过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包括褶皱特征、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应变标志物的应变特征分析,估算南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缩短量为918.8km。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变形 [J].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5, (02) :121-130
[2]   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 [J].
高长林 ;
秦德余 ;
吉让寿 ;
殷勇 .
石油实验地质, 1990, (02) :135-146
[3]   东秦岭丹凤-商南剪切带的构造岩研究 [J].
金淑燕 ;
李江风 ;
马长玲 ;
郑伯让 ;
吉让寿 ;
秦德余 .
地球科学, 1989, (S1) :85-96+130
[4]  
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M]. 地质出版社[孙肇才著], 2003
[5]  
中国南方古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查研究. 高长林,吉让寿,秦德余,等. 科学出版社 . 1993
[6]  
Strain and shape: fabric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ductite shear zone. Simpson C.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86
[7]   古东秦岭洋关闭和华北与扬子两地块拼合 [J].
吉让寿 ;
秦德余 ;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1990, (04) :353-365
[8]   陕南东秦岭泥盆纪前陆盆地的地球化学鉴定 [J].
高长林 ;
吉让寿 ;
秦德余 ;
殷勇 .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04) :325-339
[9]   丹凤群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殷勇 ;
高长林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1, (01)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