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塑造的象征政治学阐释

被引:14
作者
王海洲
机构
[1]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象征政治; 中国; 国家认同;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6.10.010
中图分类号
D0 [政治学、政治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摘要
在复杂社会背景下,国家形象塑造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聚焦于传播媒介和国际关系的分析难以满足其实践需求。象征政治学路径所提供的新认识论,有助于探寻此问题的解决之道:首先,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可视其为象征政治系统中的一种结构性要素,由此解释其与其他社会现象间的关系。其次,国家形象在外在形式上与政治象征相似,可视其为象征政治系统中进行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子系统,由此解释其内部各方要素间的结构性关系。最后,国家形象与政治象征的内在结构皆由原象、映象和表象三个层次构成,着眼于从原象到映象和从映象到表象的两重转变,可总结出国家塑造其自身积极形象的两种"元策略",即构建合宜的"国家内涵"和强大的"国家引力"。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J] . James G. March,Johan P. Olsen. &nbsp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1984 (3)
[2]  
政治象征[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马敏, 2012
[3]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M]. 商务印书馆 , 舒茨, 2012
[4]  
仪式、政治与权力[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科泽, 2014
[5]  
文化记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阿斯曼, 2015
[6]   国家形象刍议 [J].
张毓强 .
现代传播, 2002, (02) :27-31
[7]   国家形象概论 [J].
张法 .
文艺争鸣, 2008, (07) :23-29
[8]  
政治学[M]. 商务印书馆 , 拉斯韦尔, 1992
[9]  
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海外中国形象和地位研究综述[J]. 范鸿达.  国外社会科学. 2015(02)
[10]   西方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 [J].
张凤阳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6) :4-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