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58
作者
石玉 [1 ]
于振文 [1 ]
李延奇 [2 ]
王雪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山东省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施氮量; 底追肥比例; 15N; 小麦; 产量; 肥料氮去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kg·ha-1和240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cm和180~200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氮肥用量及施用时间对土体中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J].
张树兰 ;
同延安 ;
梁东丽 ;
吕殿青 ;
Ove Emteryd .
土壤学报, 2004, (02) :270-277
[2]   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氮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J].
刘学军 ;
巨晓棠 ;
张福锁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3) :458-462
[3]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J].
杨新泉 ;
冯锋 ;
宋长青 ;
冷疏影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03) :373-376
[4]   北京郊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去向研究 [J].
巨晓棠 ;
潘家荣 ;
刘学军 ;
张福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03) :264-270
[5]   用15N标记肥料研究旱地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与去向 [J].
党廷辉 ;
蔡贵信 ;
郭胜利 ;
郝明德 ;
王百群 .
核农学报, 2003, (04) :280-285
[6]   高低土壤肥力下小麦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 [J].
王月福 ;
姜东 ;
于振文 ;
曹卫星 .
作物学报, 2003, (04) :491-495
[7]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J].
巨晓棠 ;
刘学军 ;
邹国元 ;
王朝辉 ;
张福锁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2) :1493-1499
[8]   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效应及氮素平衡研究 [J].
巨晓棠 ;
刘学军 ;
张福锁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1) :1361-1368
[9]   应用15N对中低产区冬小麦施氮推荐体系的研究 [J].
张翔 ;
朱洪勋 ;
孙春河 .
土壤通报, 1999, (05) :224-226
[10]   不同生育时期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分配及叶片代谢的影响 [J].
岳寿松 ;
于振文 ;
余松烈 .
作物学报, 1998, (06) :8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