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温泉的分布规律与成因

被引:22
作者
李学伦
孙效功
王永红
机构
[1]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山东半岛;温泉;分布规律;地热场;断裂构造;成因;
D O I
10.16441/j.cnki.hdxb.1997.03.018
中图分类号
P641.11 [地下水的成因];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根据对山东半岛地热场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与温泉分布关系的研究以及地热水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温泉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温泉的形成机理为深循环-地热增温,即大气降水或第四系潜水沿断裂带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吸收地球内热增温形成热水,再沿断裂破碎带上涌至地表而形成温泉。温泉水温取决于地下水循环深度,按笔者提出的经验公式推算,山东半岛14处温泉水的最小循环深度界于1503~3084m间。温泉水循环深度大致指示控泉断裂构造发育的最小深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5+127-1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山东半岛硅热流值与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 [J].
李学伦 ;
刘保华 ;
孙效功 ;
王永红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7, (01) :77-85
[2]   山东半岛地质环境与温泉分布 [J].
李学伦,李桂群,崔承琦,孙效功,张维冈,王永红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4, (S3) :9-15
[3]   胶东温泉地质、地热背景及其控泉构造 [J].
栾光忠 ;
李桂群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3, (01) :75-82
[4]  
柴达木盆地地温基本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张业成等著, 1990
[5]  
火山·温泉·地热能[M]. - 地质出版社 , 黄尚瑶等 编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