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体·程序: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省察

被引:15
作者
张友好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2] 广东地方法制研究中心
关键词
附条件不起诉; 暂缓起诉; 缓起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站在法院、检察院、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之不同立场,附条件不起诉实际上是一检察院主导下的,基于"诉讼经济"、"当事人化"、"再社会化"和"恢复性司法"等制度功能目标,围绕法院同意、被害人同意和被不起诉人同意等几个重要参数,四方程序主体地位的博弈过程。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适用范围层面,主体资格、案件类型和刑度要求三个方面的严苛限定,已使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在适用前提层面,除了恪守犯罪事实明确性原则外,单纯的"有悔罪表现",难以承载"回归社会"和"回复损害"之功能目标;在程序地位层面,被害人之"事前听取意见"和被不起诉人之"事后异议",也不足以彰显其程序主体地位,不利于程序功能目标的实现;在所附条件层面,基本上停留在"防免逃匿型"或是"便于侦查型"意义上,与制度功能目标相去甚远。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附条件不起诉中“异议”权之保障 [J].
柯葛壮 .
法学, 2013, (01) :132-138
[2]   论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建立和完善 [J].
汪建成 .
法学, 2012, (01) :133-138
[3]   关于附条件不起诉问题的思考 [J].
陈光中 .
人民检察, 2007, (24) :7-8
[4]   公诉转自诉实证分析 [J].
王薇 ;
雷春 ;
梁玉容 .
宜宾学院学报, 2007, (09) :82-83
[5]   慎行缓起诉制度 [J].
刘磊 .
法学研究, 2006, (04) :80-87
[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张智辉, 2011
[7]  
短期自由刑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周娅, 200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建议稿与论证[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陈光中, 2006
[9]  
日本刑事诉讼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松尾浩也, 2005
[10]  
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M]. 法律出版社 , 徐静村[等]撰稿,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