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OR变化在唾腺肿瘤中的诊断学意义

被引:24
作者
林鸿民
沈春云
汪荣发
机构
[1] 皖南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2]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口腔科
关键词
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 唾腺肿瘤; 病理学诊断;
D O I
10.13315/j.cnki.cjcep.1990.03.010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48例良、恶性唾腺肿瘤,慢性唾腺炎和正常唾腺组织手术切除标本中的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大小、形状和分布规律进行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炎症组(I组)腺泡上皮细胞内的AgNOR均数(x±SD=1.41±0.13)与正常组(N组)的均数(x±SD=1.39±0.12)无明显差异(P>0.05),而良性肿瘤组(B组)与恶性肿瘤组(M组)两组瘤细胞内的AgNOR均数(x±SD=2.69±0.29和4.82±2.22)之间以及各自与N组和I组相比较的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研究还表明,虽然AgNOR计数在良、恶性唾腺肿瘤之间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重叠病例,但AgNOR除了数目变化之外,还有大小、形状与分布上的不同。作者认为,将这几种变化综合分析,可能在区别某些肿瘤的良、恶性和分型、分级上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0+184 +1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Controlled silver-staining of 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s with a protective colloidal developer: a 1-step method[J] . W. M. Howell,D. A. Black.Experientia . 198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