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模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姜慧敏 [1 ,2 ]
张建峰 [1 ,2 ]
杨俊诚 [1 ,2 ]
刘兆辉 [3 ]
宋效宗 [3 ]
江丽华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施氮模式; 滴灌; 土壤硝态氮累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41.2 [番茄(西红柿)];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农民习惯施肥(N-farmer)、减施化肥氮26%(74%N-farmer)、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74%N-farmer+S)、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74%N-farmer+S+D)、减施化肥氮45%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55%N-farmer+S+D)的集成模式对设施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55%N-farmer+S+D模式下番茄产量最高为108349kg.hm-2,产投比最高为26.1;与N-farmer模式相比,74%N-farmer、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均有增加,其中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当季利用率为9.56%,氮素农学效率为43.67kg·kg-1,均显著高于N-farmer模式(P<0.05);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在各施氮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55%N-farmer+S+D模式的效率最高为598.06kg·kg-1;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别为493.81kg·kg-1和53.84%,均高于N-farmer模式。氮平衡结果表明,N-farmer模式的表观损失最高,55%N-farmer+S+D模式显著低于N-farmer模式;相同土壤剖面中不同模式硝态氮含量随番茄生育进程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番茄盛果期和拉秧期,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在0~100cm剖面累积的硝态氮含量均低于N-farmer模式,拉秧期N-farmer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达705.24kg.hm-2,74%N-farmer+S+D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低为453.75kg.hm-2;番茄在3个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集成模式55%N-farmer+S+D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引用
收藏
页码:2623 / 26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土壤环境的影响.[D].张国红.中国农业大学.2004, 03
[2]   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裴雪霞 ;
王秀斌 ;
何萍 ;
张秀芝 ;
李科江 ;
周卫 ;
梁国庆 ;
金继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1) :9-15
[3]   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J].
熊淑萍 ;
姬兴杰 ;
赵巧梅 ;
马新明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171-176
[4]   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黄瓜和土壤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J].
王立河 ;
赵喜茹 ;
王喜枝 ;
谭金芳 ;
王立秋 ;
孙新政 .
土壤通报, 2007, (03) :472-476
[5]   典型设施栽培地区养分平衡及其环境风险 [J].
黄化刚 ;
张锡洲 ;
李廷轩 ;
余海英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2) :676-682
[6]   施氮对植物生长、硝态氮累积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陈宝明 .
生态环境, 2006, (03) :630-632
[7]   不同水氮管理对蔬菜地硝态氮淋洗的影响 [J].
于红梅 ;
李子忠 ;
龚元石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9) :1849-1855
[8]   露地栽培条件下大白菜氮肥利用率与硝态氮淋溶损失研究 [J].
刘宏斌 ;
李志宏 ;
张维理 ;
林葆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3) :286-291
[9]   设施栽培菜地土壤养分的空间累积及其潜在的环境效应 [J].
周建斌 ;
翟丙年 ;
陈竹君 ;
马爱生 ;
尚浩博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2) :332-335
[10]   菜田土壤氮素淋失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J].
张学军 ;
赵桂芳 ;
朱雯清 ;
陈晓群 ;
王黎明 ;
吴礼树 ;
胡承孝 .
生态环境, 2004, (01)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