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1162
作者
任国玉 [1 ]
郭军 [2 ]
徐铭志 [3 ]
初子莹 [1 ]
张莉 [1 ]
邹旭凯 [1 ]
李庆祥 [4 ]
刘小宁 [4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 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
[3] 江苏省气象局苏州市气象台
[4]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候资料室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水面蒸发; 风速; 积雪深;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942 / 95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湖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气温序列的影响 [J].
陈正洪 ;
王海军 ;
任国玉 ;
向华 ;
薛铃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4) :771-779
[2]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J].
郭军 ;
任国玉 .
水科学进展, 2005, (05) :666-672
[3]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 [J].
初子莹 ;
任国玉 .
气象学报, 2005, (04) :152-158
[4]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J].
林学椿 ;
于淑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39-45
[5]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J].
张德二 .
科技导报, 2004, (08) :47-49
[6]   中国北方沙尘暴频数演化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J].
张莉 ;
任国玉 .
气象学报, 2003, (06) :744-750
[7]   祁连山中部过去近千年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 [J].
刘晓宏 ;
秦大河 ;
邵雪梅 ;
陈拓 ;
任贾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1) :89-95
[8]   利用树轮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 [J].
刘洪滨 ;
邵雪梅 .
地理学报, 2003, (06) :879-884
[9]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J].
邱新法 ;
刘昌明 ;
曾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4) :437-442
[10]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J].
徐影 ;
丁一汇 ;
赵宗慈 .
冰川冻土, 2003, (03) :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