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22
作者
陈瑾
黄守国
吴清萍
陈芳
机构
[1] 海口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11.71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学科分类号
100211 ;
摘要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MIF)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53例EMS患者均于月经来潮5 d内开始空腹口服MIF 10 mg/d,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患者总主观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0.05),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VEGF、MVD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MIF治疗EMS有效,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2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子宫内膜异位症240例临床分析 [J].
罗春明 .
四川医学, 2009, 30 (07) :1114-1115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的检测及意义 [J].
林琬君 ;
高桂芹 ;
李宝森 .
天津医药, 2008, (03) :173-175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凤 ;
张怡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02)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