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家族的探讨

被引:9
作者
王毅杰
袁亚愚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2] 四川大学社会学 博士生(南京210093)
[3] 教授(成都610064)
关键词
乡村社会; 认同感; 责任感; 乡村现代化; 道德品质; 家族; 农村; 建国以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3 [生活与消费];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本文考察了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家族的遭遇、变迁和社会作用。作者首先将家族界定为基于血缘而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进而指出,乡村家族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会随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而发生变化,但这并不能消除家族自身的存在。文章最后论述了我国乡村家族同乡村现代化的关系,认为我国乡村家族与乡村现代化并不矛盾,它能够通过自身革新而与乡村现代化相适应并在其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 [J].
景天魁 .
社会学研究, 1999, (06) :54-66
[2]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 [J].
常建华 .
历史研究, 1999, (05) :140-162
[3]   村级治理:要解决的问题和可借用的资源 [J].
贺雪峰 ;
徐扬 .
中国农村观察, 1999, (03) :56-61
[4]   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 [J].
郭于华 .
读书, 1996, (10) :48-54
[5]   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J].
郭于华 .
社会学研究, 1994, (06) :49-58
[6]   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 [J].
王询 .
经济研究, 1994, (08) :77-81
[7]   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 [J].
钱杭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3, (03) :148-156
[8]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J].
王思斌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3) :28-36
[9]  
西方专家为中国经济诊断[M]. 长春出版社 , 张敏杰主编, 1999
[10]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 三联书店 , 王铭铭[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