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研究

被引:61
作者
王宗明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任春颖
金翠
杨婷
张春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 三江平原;
D O 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09.03.013
中图分类号
S28 [农田基本建设、农垦];
学科分类号
0828 ;
摘要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已被农田所替代,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未能深入揭示区域尺度湿地农田化的过程与规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Landsat MSS,Landsat TM,CBERS)数据,分析了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1954到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77.03%;与湿地大面积减少相对应,耕地面积增加了2.5倍,2005年耕地面积占整个三江平原面积的55.14%,成为三江平原的主导景观。1954~1976年和1977~1986年为湿地农田化规模最大的2个阶段,沼泽湿地转化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86.40×104hm2和120.29×104hm2。至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基本结束,大面积成片的湿地仅存在于几个较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的面积为258.48×104hm2,为1954年沼泽湿地面积的73.3%。(2)三江平原发生湿地农田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为:海拔为0~100m,坡度为0°~1°,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河流阶地、沼泽洼地、冲积洪积平原和低台地,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3)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029℃/a。气候变暖为农业开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区域人口大量增加是湿地开垦为农田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1959~2005年间三江平原总人口增加了3.13倍,耕地面积与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国家政策对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08 / 2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J].
宋开山 ;
刘殿伟 ;
王宗明 ;
张柏 ;
金翠 ;
李方 ;
刘焕军 .
地理学报, 2008, (01) :93-104
[2]   中国湿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及其分区 [J].
赵其国 ;
高俊峰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1) :1-4
[3]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傅伯杰 ;
牛栋 ;
赵士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5) :556-560
[4]   近2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的贡献 [J].
方修琦 ;
王媛 ;
徐锬 ;
云雅如 .
地理学报, 2004, (06) :820-828
[5]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J].
崔丽娟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2) :109-113
[6]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刍议 [J].
那守海 ;
张杰 ;
莽虹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02) :78-80
[7]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 [J].
汪爱华 ;
张树清 ;
张柏 .
生态学报, 2003, (02) :237-243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变化过程研究 [J].
刘红玉 ;
张世奎 ;
吕宪国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6) :698-705
[9]   三江平原沼泽性河流径流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J].
邓伟 ;
栾兆擎 ;
罗先香 ;
何岩 .
地理学报, 2002, (05) :603-610
[10]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李平 ;
李秀彬 ;
刘学军 .
地理研究, 2001, (02) :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