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

被引:14
作者
徐樟有
张继春
机构
[1] 石油大学!(北京)
[2] 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任丘油田; 古潜山油气藏; 注水; 油田开发; 剩余油; 小型; 油气圈闭; 油气聚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1975年发现的任丘潜山油藏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 ,产油层位是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 ,从整体看是双重孔隙介质的底水块状油藏 ,但由于潜山内部存在两层非渗透性隔层 (雾六段和雾八段 ) ,局部又具有层状油藏的性质。该油藏历经投产阶段、高产稳产阶段和产量迅速下降阶段 ,目前处于产量缓慢递减阶段 ,被水淹油层采出程度较低。水驱油实验、水淹带岩心含油饱和度分析证实 ,潜山内微裂缝、小裂缝以及基质岩块内部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剩余油 ;任观 6井在 1 5a中进行的 6次深侧向电阻率时间推移测井资料表明 ,滞留在潜山内的剩余油会发生再聚集。任丘潜山内部控制油气分布的封闭性断层间距往往大于1km ,存在两个非渗透性隔层段 ,它们与断层和 (或 )潜山顶面配合 ,可形成多个小圈闭。这些小圈闭可分为顶部封盖型、局部性底部遮挡型和顶底隔层夹持型这三大类模式 ,包括 7亚类 1 1小类 ,根据它们再聚集剩余油的条件 ,预测了三大类再聚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建议今后的挖潜对象应是内幕断层 雾六段封盖、内幕断层 雾八段封盖以及内幕断层 顶底隔层夹持圈闭中的剩余油。图 2参 4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2+13 +13-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碳酸盐岩储层中非渗透性隔层的识别及分类评价 [J].
徐樟有 ;
张国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46-50+5
[2]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J].
徐樟有 ;
熊琦华 ;
张继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5) :83-85+124
[3]  
任丘碳酸盐岩油藏[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赵树栋等编著, 1997
[4]  
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开发模式[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柏松章, 1997
[5]  
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开发[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柏松章等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