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研究进展

被引:5
作者
赵寅槐
邹明烈
冯晓棠
马正强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杂种小麦; 产量性状; 亩穗数; 半矮秆; 小麦株高; 恢复系; 不育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76年确定了"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选育研究"的方向。利用 T 质系统,在不育系中引入 Tom Thumb 的 Rht,基因,选育高产、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采用冬春杂交的配组方式,配制株高80cm 左右,每穗平均粒数45—50粒,千拉重40克以上,每亩穗数30万左右,抗主要病害的半矮秆杂种小麦.八年来已育成一批株高60cm 左右,具有一定抗性,籽粒饱满的显性矮秆不育系,以及恢复力稳定在80%,产量性状较好的恢复系。近两年来对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和抗病性的研究表明,除了亩穗数以外,基本上达到了育种目标的要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苏麦3号、望水白赤霉病抗性遗传初步研究 [J].
夏穗生 ;
周朝飞 ;
钱存鸣 ;
姚国才 .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08) :5-8
[2]   美国对杂种小麦的研究 [J].
杨天章 .
世界农业, 1984, (08) :13-15
[3]   春×冬小麦F1的杂种优势及其与双亲性状的相关性 [J].
赵寅槐 ;
冯晓棠 ;
邹明烈 ;
陆维忠 .
江苏农业科学, 1983, (01) :13-17+6
[4]   小麦显性矮秆不育系的选育 [J].
赵寅槐 ;
冯晓堂 ;
邹明烈 ;
陆维忠 .
江苏农业科学, 1981, (06) :9-12+19
[5]  
The Tom Thumb dwarfing gene Rht3 in wheat[J] . J. E. Flintham,M. D. Gal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