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18
作者
邓玉珍
机构
[1]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胜坨油田; 浅水浊积相; 储集层; 流动单元; 剩余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胜坨油田沙二段 1砂层组 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 ,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 ,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 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 ,处在沉积旋回下部 ,分布于浊流中心相 ,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 ,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 ,非均质性弱 ,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 ;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 ,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 ,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 ,非均质性最弱 ,水淹较均匀 ,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 ;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 ,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 ,非均质性较强 ,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 ;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 ,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 ,分布于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 ,非均质性强 ,极容易形成剩余油 ,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 ,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 ,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图 4参 8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9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按流动单元建立测井储集层解释模型 [J].
王月莲 ;
宋新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3) :53-55+84
[2]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J].
孙焕泉 ;
孙国 ;
程会明 ;
吴素英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3) :66-68+2
[3]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 [J].
彭仕宓 ;
尹志军 ;
常学军 ;
郝建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5) :68-70+12
[4]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J].
吴胜和 ;
王仲林 .
沉积学报, 1999, (02) :87-92
[5]  
Use of flow units as a tool for reservoir description: a case study .2 Guangming Ti,et al. SPE Formation Evaluation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