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

被引:87
作者
王贤德
机构
[1]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双减”政策; 义务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2.3 [义务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对家校社教育职能的规定和调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和建构。从存在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等不同维度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正面临着"存在之惑""价值之疑"和"实践之难"。首先,"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家庭、社会的教育地位如何确证;其次,"学业外溢"是教育常态,家庭、社会的减负作用如何保证;最后,家校社教育行动离散,满足"双减"的协同育人如何可能。基于对义务教育"双减"、家校社教育、协同育人本质的深度思考,可进一步确证:"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前提,"双减"背景下家庭和社会是构建教育意义的关键。因而"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其路径包括:以"学生全面发展"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在高质量学校教育建设中明确家校社教育使命;推进制度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建设和认同。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2]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 [J].
吴重涵 ;
张俊 .
中国教育学刊, 2021, (09) :68-75
[3]   “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 [J].
张志勇 .
中国教育学刊, 2021, (09) :20-26+49
[4]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否有效? 基于2017—2019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 [J].
魏易 ;
薛海平 .
教育科学研究, 2021, (06) :32-40
[5]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唐汉卫;.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04
[6]   “社会教育”解读 [J].
侯怀银 ;
张宏波 .
教育学报, 2007, (04) :3-8
[7]   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 [J].
张进峰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01) :52-57
[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陈桂生;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陆有铨;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道德教育.[M].(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