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法律职业主义
被引:48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学尧
机构
:
[1]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来源
:
法学研究
|
2005年
/ 06期
关键词
:
法律职业主义;
技术性;
公共性;
职业定位;
市民公共领域;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
030101 ;
摘要
:
律师制度起源于西方,法律职业主义是其主流指导理念。法律职业主义由三大基石构成。随着现代批判性思潮对其批判的展开,有必要重新审视国家主义、商业主义以及技术性职业主义和公共性职业主义的利弊。我国学术界和律师界所持的多是技术性职业主义的观点,政府的管制理念存在一定的模糊与混乱。以容纳多种伦理观为己任的“市民公共领域”理论,可能是建构我国律师职业定位新模式的可行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法律职业话语的解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文艺
[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4)
: 3
-
12
[2]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邓正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邓正来
[J].
政法论坛,
2005,
(03)
: 52
-
72
[3]
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从1980年代以后的“西方评介”看
刘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
刘星
[J].
政法论坛,
2005,
(01)
: 35
-
48
[4]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邓正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邓正来
[J].
政法论坛,
2005,
(01)
: 3
-
23
[5]
这是一个"职业危机"的时代吗?" 后职业时代"美国法律职业研究的理论综述
李学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法学院
浙江大学法学院
李学尧
[J].
中外法学,
2004,
(05)
: 610
-
620
[6]
独立性: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谢佑平
[J].
中国律师,
2002,
(07)
: 35
-
37
[7]
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季卫东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 63
-
86
[8]
法律共同体宣言[J]. 强世功.中外法学. 2001 (03)
[9]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三联书店 , (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3
[10]
解读《沟通行动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阮新邦, 2003
←
1
2
3
→
共 26 条
[1]
法律职业话语的解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文艺
[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4)
: 3
-
12
[2]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邓正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邓正来
[J].
政法论坛,
2005,
(03)
: 52
-
72
[3]
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从1980年代以后的“西方评介”看
刘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
刘星
[J].
政法论坛,
2005,
(01)
: 35
-
48
[4]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邓正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邓正来
[J].
政法论坛,
2005,
(01)
: 3
-
23
[5]
这是一个"职业危机"的时代吗?" 后职业时代"美国法律职业研究的理论综述
李学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法学院
浙江大学法学院
李学尧
[J].
中外法学,
2004,
(05)
: 610
-
620
[6]
独立性: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谢佑平
[J].
中国律师,
2002,
(07)
: 35
-
37
[7]
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季卫东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 63
-
86
[8]
法律共同体宣言[J]. 强世功.中外法学. 2001 (03)
[9]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三联书店 , (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3
[10]
解读《沟通行动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阮新邦, 2003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