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历史考察

被引:10
作者
康镇
林闽钢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关键词
“以工代赈”; 国家治理; 历史考察;
D O I
10.16354/j.cnki.23-1013/d.2017.02.006
中图分类号
D632.5 [救灾];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在我国历史上,时值灾荒饥馑年份,钱粮赈济这类直接救济方式是荒政举措的主要措施,而"以工代赈"之举则是具有多重社会功效的积极手段。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救助政策有三种模式划分,从历史上"以工代赈"救灾恤困理念的内在产生机理,发现"以工代赈"手段招募灾民计工受值,具有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维护社会安定、增修公共设施、积极劳动自救等突出的多重社会功效,是国家治理有效的政策工具。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中,要积极运用"以工代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在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解困帮扶贫困群体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Three Welfare Models and Current Chinese Social Assistance: Confucian Justifications, Variable Applications [J].
Solinger, Dorothy J.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15, 74 (04) :977-999
[2]   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 [J].
周琼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66-79+159
[3]  
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M].朱玲;蒋中一.格致出版社.2014,
[4]  
中国荒政全书.[M].郝秉键等点校;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