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内阻炭基双电层电容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5
作者
张丹丹 [1 ]
罗曼 [2 ]
何俊佳 [1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2]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双电层电容器; 等效串联内阻; 活性炭;
D O I
10.13334/j.0258-8013.pcsee.2007.18.018
中图分类号
TM53 [电容器];
学科分类号
080801 ;
摘要
双电层电容器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介于电池和传统静电电容器间的新型储能元件。但内阻过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当用作大功率电源时,必须降低其等效串联内阻(ESR)。该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双电层电容器ESR的形成原因,得出双电层电容器的ESR主要由引线、集电极和极化电极的电阻、电解液的电阻及极化电极与集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组成。降低电容器内阻,应降低上述电阻。通过交流阻抗谱试验证明了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通过试制电容器样品,研究了极化电极、电解液、集电极、隔膜对其ESR的影响,并探讨了双电层电容器的串并联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降低双电层电容器等效串联内阻的研究进展 [J].
罗曼 ;
张丹丹 ;
何俊佳 .
高电压技术, 2005, (12) :26-28
[2]   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J].
邓梅根 ;
张治安 ;
胡永达 ;
杨邦朝 .
炭素技术, 2003, (04) :25-30
[3]   超级电容器炭电极材料孔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J].
庄新国 ;
杨裕生 ;
嵇友菊 ;
杨冬平 ;
唐致远 .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08) :689-694
[4]   超级电容器研究及其应用 [J].
朱磊 ;
吴伯荣 ;
陈晖 ;
刘明义 ;
简旭宇 ;
李志强 .
稀有金属, 2003, (03) :385-390
[5]   大功率超级电容器的实验研究 [J].
张莉 ;
邹积岩 ;
薛洪发 .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2, (07) :11-12
[6]   碳基双电层电容器的结构、机理及研究进展 [J].
孟庆函 ;
李开喜 ;
凌立成 .
化学通报, 2001, (11) :680-685
[7]   双电层电容器外特性研究 [J].
张丹丹 ;
李劲 .
高电压技术, 2001, (05) :34-36
[8]   双电层电容器的研制 [J].
钟海云 ;
李荐 ;
姜翠玲 ;
王德全 ;
戴艳阳 .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1, (05) :3-5+39
[9]   新型能源器件——超级电容器研究发展最新动态 [J].
钟海云 ;
李荐 ;
戴艳阳 ;
李庆奎 .
电源技术, 2001, (05) :367-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