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认识大陆地质的关键

被引:92
作者
潘桂棠 [1 ]
王立全 [1 ]
李荣社 [2 ]
尹福光 [1 ]
朱弟成 [3 ]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洋陆转换; 多岛弧盆系构造; 大陆地质; 特提斯;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在对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30多年来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实践基础上,通过与现今西南太平洋区域弧盆构造体系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板块构造登陆的现实主义替代模型-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是认识大陆地质演化的关键。基于该模式研究认为,特提斯大洋最初开始于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晚前寒武纪晚期,比太平洋体系更老。青藏高原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一系列弧后或弧间盆地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该现实主义模式即可成功地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亦可为现在和将来特提斯构造域与亚洲大陆的地质工作所检验。多岛弧盆系构造的识别与深入研究不仅在造山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全面解剖造山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与演化历史,而且对于分析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31]   西藏改则南拉果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成因研究 [J].
张玉修 ;
张开均 ;
黎兵 ;
汪洋 ;
魏庆国 ;
唐显春 .
科学通报, 2007, (01) :100-106
[32]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Ar-Ar定年 [J].
李才 ;
翟庆国 ;
陈文 ;
于介江 ;
黄小鹏 ;
张彦 .
岩石学报, 2006, (12) :2843-2849
[33]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J].
朱同兴 ;
张启跃 ;
董瀚 ;
王玉净 ;
于远山 ;
冯心涛 .
地质通报, 2006, (12) :1413-1418
[34]   藏北双湖鄂柔地区变质岩和玄武岩的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 [J].
王立全 ;
潘桂棠 ;
朱弟成 ;
朱同兴 ;
林仕良 ;
李宗亮 .
地学前缘, 2006, (04) :221-232
[35]   藏东左贡地区碧土蛇绿岩:古特提斯主洋盆的地质记录 [J].
吴根耀 .
地质通报, 2006, (06) :685-693
[36]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J].
潘桂棠 ;
莫宣学 ;
侯增谦 ;
朱弟成 ;
王立全 ;
李光明 ;
赵志丹 ;
耿全如 ;
廖忠礼 .
岩石学报, 2006, (03) :521-533
[37]   西藏班公湖存在MOR型和SSZ型蛇绿岩——来自两种不同地幔橄榄岩的证据 [J].
史仁灯 ;
杨经绥 ;
许志琴 ;
戚学祥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05) :397-408
[38]   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 [J].
李才 ;
和钟铧 ;
李惠民 .
中国地质, 2004, (04) :384-389
[39]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J].
罗建宁 ;
彭勇民 ;
潘桂棠 .
岩相古地理, 1996, 16 (03) :1-15+46
[40]   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相模式和弧后碰撞造山 [J].
许靖华,崔可锐,施央申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3) :38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