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模与模式
被引:3
作者:
朱波
罗怀良
杜海波
木拥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
[2] 盐亭县林业局
[3] 盐亭县林业局
[4]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5] 四川盐亭
来源:
关键词:
陡坡耕地;
复合农林业;
生态功能;
粮食安全;
退耕还林;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4.06.006
中图分类号:
F323.2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82803 ;
120405 ;
摘要: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避免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盲目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应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并考虑粮食安全保障以确定。地广人稀的金沙江中上游、盆周山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其退耕还林规模可适度扩大,但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人口稠密,退耕还林不应过分追求规模,退耕后的林草地不应突破土地面积的40%。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更应注重模式的选择,防止一刀切,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宜采用"旱坡地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建立坡地农林复合系统,逐步实施退耕还林。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78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