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的油气成藏研究手段——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分析:以渤海中部沙东南构造带为例

被引:15
作者
吴景富
孙玉梅
席小应
史权
朱雷
机构
[1]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昌平)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石油大学(昌平)地球科学系 河北高碑店
[4] 河北高碑店
[5] 北京
[6] 北京
关键词
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 油气成藏; 沙垒田构造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分析实现了包裹体烃与储层烃的直接对比,是目前最有效的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之一。由于一般情况下成熟早期原油密度较高,其中高分子量的生物标志物浓度亦高,因此,虽然该方法为群体包裹体分析结果,事实上包裹体生物标志物主要反映早期烃流体的特征,因而该方法可用于追朔油气成藏过程中石油组成的变化。本文详细介绍了压碎法包裹体烃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析了渤海中部沙东南构造带油气成藏过程。认为沙垒田凸起上CFD11-1油田的原油为沙河街组与东营组下段混合来源,其成藏过程是:早期沙河街组一段、三段形成的成熟度低到中等的油首先充注在近凹陷的构造中(如CFD18-2构造),晚期(上新世时)东营组下段成熟油及沙河街组生成的高成熟油充注近凹的构造,并将早期注入的成熟度相对低的油向构造高部位排驱,排驱过程中有部分晚期生成的油气混合一起进入浅层,在远离凹陷的凸起上成藏(CFD11-1油藏)。作者认为,在近凹的低凸起及潜山构造是寻找轻质油和天然气的有利区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48 / 3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渤中25-1油田油气充注史研究中的应用 [J].
孙玉梅 ;
席小应 ;
黄正吉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 (04) :21-27
[2]   对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观念变化的回顾 [J].
龚再升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 (02) :2-9
[3]   渤中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成因类型划分 [J].
包建平 ;
张功成 ;
朱俊章 ;
陈晓东 ;
马安来 ;
刘志国 ;
朱翠山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 (01) :12-19
[4]   渤中坳陷沉积演化和上第三系储盖组合分析 [J].
何仕斌 ;
朱伟林 ;
李丽霞 .
石油学报, 2001, (02) :38-43+121
[5]   渤中坳陷东下段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 [J].
李友川 ;
黄正吉 ;
张功成 .
石油学报, 2001, (02) :44-48+122
[6]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 [J].
米立军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1) :21-28
[7]  
Molecular analysis of petroleum in fluid inclusions: a practical methodology[J] . D.M. Jones,G. Macleod.Organic Geochemistry . 2000 (11)
[8]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and produced oil from the Toro sandstone, Papua New Guinea[J] . Simon C. George,Frank W. Krieger,Peter J. Eadington,Robinson A. Quezada,Paul F. Greenwood,Len I. Eisenberg,P.Joe Hamilton,Michael A. Wilson.Organic Geochemistry . 199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