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1
作者
杨元根
袁可能
何振立
机构
[1] 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
关键词
红壤,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环境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5.25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本文对五个不同母质来源的红壤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的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统计表明稀土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中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大部分稀土元素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及酸溶态含量较为接近。各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层含量较高,如有机质结合态;另一类以深层含量较高,如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酸溶态,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变化较复杂,但主要集中在深层。不同母质对不同稀土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亦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为某些稀土元素的一些结合形态在一种或几种母质的红壤中占主导地位。本文还对稀土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与红壤的硅酸盐成分及其有机质含量、pH值间进行了相关分析,认识到结合形态与红壤本身成分间的密切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 / 8+12+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长江中下游稀土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J].
王立军,章申,张朝生,李岫霞 .
环境科学学报, 1995, (01) :57-65
[2]   模拟酸雨下土壤中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行为和植物可利用性研究 [J].
陈照喜,王晓蓉,田笠卿,戴乐美 .
环境科学学报, 1995, (01) :32-38
[3]   受稀土矿山废渣淋滤水影响的生物及其稀土水平调查 [J].
陈志澄 ;
吴健 ;
庄文明 ;
赵淑媛 ;
王智美 ;
叶焕坚 .
稀土, 1993, (01) :43-46
[4]   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王晓蓉 .
环境化学, 1991, (06) :73-74
[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王中刚等 编著, 1989
[6]  
地球化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涂光炽 编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