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北缘祁漫塔格山中新世快速抬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23
作者
拜永山
任二峰
范桂兰
许长青
机构
[1]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祁漫塔格山脉; 裂变径迹; 隆升时限; 隆升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祁漫塔格山体不同海拔高度所取的9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东昆仑西段中新世早中期为主要的隆升期且隆升速率较高,早期隆升速率为111m/Ma,晚期隆升速率为98m/Ma,总体隆升速率为100m/Ma。样品显示出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大致分2类,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2.21±0.20)~(13.75±0.30)μm,径迹长度分布图基本上为窄而对称的正态分布,反映具有快的剥露冷却速率,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另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1.88±0.33)~(13.32±0.27)μm,较前一类具有稍慢的剥露冷却速率,并且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干扰。
引用
收藏
页码:1044 / 104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柏道远
    熊延望
    刘耀荣
    [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 (01) : 5 - 11
  • [2] 盆山沉积耦合原理在定量恢复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中的应用
    符超峰
    方小敏
    宋友桂
    强小科
    常宏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01) : 105 - 112
  • [3]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黎敦朋
    肖爱芳
    李新林
    周小康
    [J]. 陕西地质, 2004, (01) : 1 - 10
  • [4] 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地学应用综述
    常远
    刘锐
    杨嘉
    [J]. 上海地质, 2004, (01) : 47 - 53
  • [5] 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的一种新途径——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王国灿
    [J]. 地质科技情报, 2002, (04) : 35 - 40
  • [6]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李吉均
    方小敏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J].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 381 - 391
  • [7] 青藏高原洞穴次生方解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及地貌学意义
    高全洲
    崔之久
    刘耕年
    洪云
    伍永秋
    张叶春
    陈怀录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3) : 61 - 65
  • [8]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钟大赉
    丁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289 - 295
  • [9]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李廷栋
    [J]. 地球学报, 1995, (01) : 1 - 9
  • [10] 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J]. 刘顺生,张峰.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