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不同空间配置对生活污水N、P去除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李隐 [1 ]
田昆 [1 ,2 ]
肖德荣 [2 ]
杨倩 [1 ]
谢雯颖 [1 ]
机构
[1]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湖滨带; 植物群落; 相互作用; 去除率;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2.0211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高原湿地常见的7种湖滨带植物群落开展污水净化试验研究,为云南高原退化湿地恢复与污染湖泊治理中植物的选择与空间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污水浓度的耐受和净化降解是有限度的,在适合植物生长的污水浓度范围(TN:8.39~22.95mg·L-1;TP:0.61~1.96mg·L-1;NH4+-N:6.42~19.80mg·L-1)内,植物群落才能对污水起到高效的净化效果,对TP和NH4+-N的去除率均能达到30%以上,对TN的去除率也能达到20%。在较高浓度范围内,由茭草(Zizana caduciflora)、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几种喜氮、磷植物组成的群落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更好。但不同植物群落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存在着差异(P<0.05),含同一种植物但其他组成植物不同的群落净化效果不同,表明植物种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同种类、不同生活型间相互协作,发挥着最大功能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25 / 14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洱海流域44种湿地植物的氮磷含量特征 [J].
鲁静 ;
周虹霞 ;
田广宇 ;
刘贵华 .
生态学报, 2011, 31 (03) :709-715
[2]   不同空间配置的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 [J].
李莎莎 ;
田昆 ;
刘云根 ;
周耀华 ;
杨红梅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8) :1951-1955
[3]   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水化学动态及其净化功能研究 [J].
王为东 ;
王亮 ;
聂大刚 ;
尹澄清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3) :537-543
[4]   多环芳烃在小白洋淀挺水植物中的分布、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J].
秦宁 ;
朱樱 ;
吴文婧 ;
王军军 ;
王雁 ;
何玘霜 ;
何伟 ;
徐福留 .
湖泊科学, 2010, 22 (01) :49-56
[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效应与基质酶活性 [J].
陈永华 ;
吴晓芙 ;
何钢 ;
陈明利 ;
蒋丽娟 ;
曾敏 ;
王忠诚 .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6051-6058
[6]   太湖西岸湖滨带水生生物分布特征及水质营养状况 [J].
郑丙辉 ;
田自强 ;
张雷 ;
郑凡东 .
生态学报, 2007, (10) :4214-4223
[7]   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J].
靖元孝 ;
李晓菊 ;
杨丹菁 ;
陈桂珠 .
生态学报, 2007, (06) :2365-2374
[8]   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TN和TP的吸收 [J].
金卫红 ;
付融冰 ;
顾国维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3) :75-80
[9]   几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J].
刘春常 ;
安树青 ;
夏汉平 ;
任海 ;
简曙光 ;
张倩媚 .
生态环境, 2007, (03) :860-865
[10]   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挟沙水体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果 [J].
郭长城 ;
喻国华 ;
王国祥 .
生态环境, 2007, (03) :8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