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略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
被引:6
作者
:
李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淮安市委党校
李昕
机构
:
[1]
淮安市委党校
来源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6年
/ 01期
关键词
:
图书馆;
电子资源建设;
数据库;
网络环境;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250.73 [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储存和检索利用的方法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已有了很大变化,信息资源的电子化一方面使图书馆馆藏得以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对我们熟悉的传统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意义,针对现阶段电子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7 / 8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整合之我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书平
李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图书馆
李冶
[J].
图书馆,
2004,
(05)
: 67
-
68+74
[2]
论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建设策略
高景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理工学院图书馆
高景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蔡雅云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4,
(05)
: 41
-
42
[3]
国内图书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分析
张思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图书馆上海
张思民
[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4,
(04)
: 39
-
41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丽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S1)
: 134
-
138
[5]
电子资源与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
张丽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张丽萍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
(11)
: 116
-
117
[6]
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罗春荣
曹树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
曹树金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
(02)
: 37
-
41
[7]
电子文献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变革[J]. 李学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S2)
[8]
电子出版物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孙静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孙静波
[J].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
1999,
(03)
: 89
-
90
←
1
→
共 8 条
[1]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整合之我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书平
李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图书馆
李冶
[J].
图书馆,
2004,
(05)
: 67
-
68+74
[2]
论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建设策略
高景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理工学院图书馆
高景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蔡雅云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4,
(05)
: 41
-
42
[3]
国内图书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分析
张思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图书馆上海
张思民
[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4,
(04)
: 39
-
41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丽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S1)
: 134
-
138
[5]
电子资源与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
张丽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张丽萍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
(11)
: 116
-
117
[6]
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罗春荣
曹树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
曹树金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
(02)
: 37
-
41
[7]
电子文献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变革[J]. 李学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S2)
[8]
电子出版物及其在图书馆应用
孙静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孙静波
[J].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
1999,
(03)
: 89
-
9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