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北段山前带侏罗系油砂岩成因研究

被引:31
作者
戴鸿鸣 [1 ]
刘文龙 [1 ]
杨跃明 [2 ]
李跃纲 [2 ]
段勇 [2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 油砂岩; 侏罗系; 龙门山北段;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龙门山北段山前带处于推覆体构造带的断层隐伏前锋构造带,已发现中坝、河湾场气田和较多油气显示。野外调查和钻井发现侏罗系油浸砂岩广泛存在,认为油砂岩中原油是寒武系泥质烃源岩在生油高峰期生成的原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和长距离的运移后,在多期构造幕作用下,多次充注、运移、再分配的产物。主要依据为:油砂岩正构烷烃和支链烷烃均已消失,遭受强烈生物降解;芳烃碳同位素相近,为-34.41‰-35.03‰;裂解产物轻烃正构烷烃相对支链烷烃占优势,属海相Ⅰ—Ⅱ1干酪根生成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与寒武系黑色泥岩相似;甲基菲指数折算的成熟度为0.82%1.25%。
引用
收藏
页码:604 / 6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产烃潜力及分布特征 [J].
张林 ;
魏国齐 ;
吴世祥 ;
汪泽成 ;
肖贤明 ;
张培军 ;
沈珏红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276-280+298
[2]   江油厚坝油砂岩成藏条件分析 [J].
徐世琦 ;
曾庆 ;
唐大海 ;
张光荣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 (03) :1-5
[3]  
Compositional changes and 13C/12 C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degradation of hydrocarbons by bacteria. Stahl W 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80
[4]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油气田形成条件探讨 [J].
王兰生 ;
韩克猷 ;
谢邦华 ;
张鉴 ;
杜敏 ;
万茂霞 ;
李丹 .
天然气工业, 2005, (S1) :1-5+14
[5]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 [J].
胡晓强 ;
陈洪德 ;
纪相田 ;
张闻林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5, (03) :226-231+237
[6]   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构造意义及盆山耦合关系 [J].
刘云生 ;
郭战峰 ;
梁西文 ;
杨振武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3) :201-205
[7]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J].
何鲤 ;
刘莉萍 ;
罗潇 ;
吕志洲 ;
王应容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47-252
[8]  
Light hydrocarbons in subsurface sediments. K. F. M. Thompso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79
[9]  
Classification and thermal history of pet - roleum based on light hydrocarbons. Thompson K F 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83
[10]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C2—C7light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ary basin. Leytaeuser D A. Organic Geochemistry .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