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态环境责任的实证解析

被引:217
作者
吕忠梅
窦海阳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民事责任; 生态环境损害; 恢复原状; 民法总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68 [环境保护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修复生态环境责任在实践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生态环境损害难以认定;二是修复的裁判要求难以达到妥当程度。对此,需结合法律规范和司法判决,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修复"进行解析。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认识应在两方面展开:一是损害是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不利改变以及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破坏、损伤;二是损害应可评估。基于修复范围、标准、方式、方案的限定和筛选,裁判中的修复要求应作出尽可能精确的妥当表达。"修复生态环境"与民法中的"恢复原状"存在很大差异,在救济对象、标准、方式等方面两者无法相提并论。民法总则未将"修复生态环境"纳入民事责任承担方式,是科学、妥当的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4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环境修复目标的法律分析 [J].
李挚萍 .
法学杂志, 2016, 37 (03) :1-7
[2]   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机制实证研究——以昆明中院的实践为视角 [J].
袁学红 .
法律适用, 2016, (02) :7-11
[3]   损害赔偿的方法 [J].
程啸 ;
王丹 .
法学研究, 2013, 35 (03) :54-71
[4]   环境修复法律制度探析 [J].
李挚萍 .
法学评论, 2013, 31 (02) :103-109
[6]  
生态损害综合预防和救济法律机制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竺效, 2016
[7]  
环境司法专门化[M]. 法律出版社 , 吕忠梅, 2016
[8]  
环境资源审判指导[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奚晓明, 2015
[9]  
民法总则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12
[10]  
自然资源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蔡运龙,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