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一铵的转化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12
作者
金亮 [1 ,2 ]
周健民 [1 ]
王火焰 [1 ]
陈小琴 [1 ]
杜昌文 [1 ]
机构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潮土; 磷酸一铵; 肥际; 磷分级; 磷迁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3.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肥际为切入点,通过土柱培养试验,研究了磷酸二氢铵(MAP)在石灰性潮土肥际的转化及肥料磷的迁移。结果表明,MAP施肥31 d后,约90%进入土壤,肥料磷的迁移距离达57 mm。无机磷形态分级结果表明,进入土壤的肥料磷仍保持较高的有效性。其中,以Ca8-P和Ca2-P增幅较大,其次为水溶态(WE-P)、Al-P和Fe-P,O-P仅有少量增加,而土壤Ca10-P没有明显变化。肥际(0~2 mm)新增含磷矿物中,Ca8-P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其它形态磷的比例则相应减少。空间上,WE-P与Al-P相似,在56 mm内显著增加,且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整体呈线性下降。Ca2-P亦于56 mm内显著增加,但包括0~14 mm的快速下降和随后缓慢线性下降两个阶段,并在0~14 mm内相对富集。Ca8-P分布与Ca2-P相似,但表现为集中在6 mm内快速下降。Fe-P在56 mm内显著增加,但在13 mm处含量最高,并在26 mm内相对集中形成,26 mm后缓慢线性下降。O-P仅在30 mm内略有形成。MAP施肥后,进入土壤的肥料磷相对集中,其中,约20%分布于0~2 mm内,6mm内磷的增加量即达土壤磷总增量的50%左右。MAP施肥引起土壤pH显著下降,对土壤碳酸盐及铁铝矿物溶解作用较为显著,特别是0~2 mm内碳酸盐被完全分解,6 mm内土壤碳酸盐含量显著降低。CaCO3溶解释放的Ca2+是导致进入土壤中的水溶性磷转化固定的主要因素,而土壤难溶性铁铝矿物溶解释放出的Fe3+、Al3+离子对水溶性磷的固定也有一定贡献。MAP对土壤难溶性铁的活化作用显著,明显提高了土壤铁的有效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长期不同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剖面分布的影响.[D].谢林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01
[2]  
Root-released organic acids and phosphorus uptake of two barley cultivars in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J].Tara S Gahoonia;Farouq Asmar;Henriette Giese;Gunnar Gissel-Nielsen;Niels Erik Nielsen.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0, 3
[3]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4]   中国磷肥工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J].
张永志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01) :1-4
[5]   23年肥料定位试验0~100cm土壤剖面中各形态磷之间的关系研究 [J].
吕家珑 ;
张一平 ;
陶国树 ;
韩新宁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48-50
[6]   快速测定土壤中速效P、K的ICP-AES分析方法研究 [J].
田晓娅 .
光谱实验室, 1997, (04) :40-43
[7]   长期施肥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组成的影响 [J].
吕家珑,刘文革,王旭东,李祖荫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3) :51-54
[8]   应用ICP-AES法同时测定土壤中27种元素的方法研究 [J].
田晓娅 ;
陈超子 .
土壤通报, 1993, (04) :188-190
[9]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测定方法 [J].
顾益初 ;
蒋柏藩 .
土壤, 1990, (02) :101-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