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活性的体外观察
被引:3
作者:
杜奕奇
李兆申
苏暾
屠振兴
龚燕芳
机构:
[1]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来源: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空泡毒素;
中性红摄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78 [病原细菌];
学科分类号:
100103 ;
100705 ;
摘要: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液体浓缩上清液对胃上皮细胞的空泡毒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空泡变性细胞毒素(VacA)的纯化及探讨VacA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菌株液体培养上清液制成粗制VacA蛋白,粗制VacA经倍比稀释(1∶160~1∶2)后与胃癌SGC7901细胞共同孵育后观察胃癌细胞形态变化,同时观察1∶2及1∶5滴度组于0、2、4、8、16和24h时的空泡活性。采用中性红摄入法(NRU)评价空泡活性。结果1∶2及1∶5滴度组胃癌细胞于24h时空泡形成细胞达100%,空泡细胞比例随毒素滴度递减。孵育24h时粗制VacA产生空泡活性的最小剂量约为6μg,超过120μg可导致细胞死亡。当毒素滴度为1∶2时,孵育4h即产生明显空泡[550nm光吸收值(A550)=0.43±0.06],至16h达最高吸收值(A550=0.71±0.03),至24h时因细胞大量死亡,A550反而下降至0.06±0.04,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1∶5毒素滴度的时间曲线较1∶2滴度更恰当反映出空泡活性随孵育时间变化的特性。结论Hp液体培养上清浓缩液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空泡毒性作用,VacA导致的空泡毒性具有明显的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当的浓度及孵育时间是VacA致病机制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858 / 861+811
+811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