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39
作者
高晋徽 [1 ,2 ]
朱彬 [1 ,2 ]
王言哲 [1 ,2 ]
康汉青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二氧化氮; 对流层柱浓度; 统计年鉴; 卫星遥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1 [气相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OMI探测器资料反演的对流层NO2柱浓度,结合REAS东亚地区NOx排放清单,ECMWF地面10m风场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NO2柱浓度的季节差异与排放源和地面风场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实施情况与NO2柱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NO2对流层柱浓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四川盆地等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的大型城市和地区.NO2对流层柱浓度的变化存在东西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在2011年之前基本表现为增加,但在2011年以后表现为下降,且与2011年相比年平均浓度下降了7.1%.工业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下降是2011年后NO2浓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浓度低于东部,但近9a浓度基本表现为增长.对流层柱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东部地区及大型城市基本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NOx人为排放源的季节差异是NO2浓度季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气象条件的作用不可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2307 / 231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基于甚高频三维定位估算闪电通道产生的氮氧化物 [J].
张荣 ;
张广庶 ;
李亚王君 ;
王彦辉 ;
武斌 ;
余海 ;
刘妍秀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11) :2540-2553
[2]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changes in NOx emissions over China during 1996-2010[J]. ZHANG Qiang1, GENG GuanNan1,2, WANG SiWen2, RICHTER Andreas3& HE KeBin21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ystem Modeling, and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3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Bremen
[3]   中国地区闪电和对流层上部N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J].
郭凤霞 ;
陈聪 .
大气科学 , 2012, (04) :713-721
[4]   南京北郊O3、NO2和SO2浓度变化及长/近距离输送的影响 [J].
高晋徽 ;
朱彬 ;
王东东 ;
王飞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5) :1149-1159
[5]   四川盆地大气NO特征研究 [J].
肖钟湧 ;
江洪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11) :1782-1788
[6]   华北地区秸秆禁烧前后的NO2卫星遥感监测分析 [J].
陶金花 ;
王子峰 ;
韩冬 ;
李莘莘 ;
苏林 ;
陈良富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10) :1016-1020
[7]   近10a中国对流层NO2的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J].
张兴赢 ;
张鹏 ;
张艳 ;
李晓静 ;
邱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0) :1409-1416
[8]  
大气环境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唐孝炎, 2006
[9]  
大气化学基础[M]. 气象出版社 , 秦瑜, 2003
[10]  
Regional modeling of tropospheric NO2 vertical column density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0: comparison with multisatellite observations[J] . S. Itahashi,I. Uno,H. Irie,J.-I. Kurokawa,T. Ohara.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