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吴文峰 [1 ,2 ]
陈世英 [1 ]
卢永彪 [1 ]
机构
[1]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
应激事件; 归因方式; 抑郁症状; 调节效应; 中介效应; 7年级学生;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索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7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重点探寻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归因方式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间隔2个月前后测调查了312名7年级学生,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在对儿童抑郁实施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应激事件可能对儿童归因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尽力消除或减少应激事件发生的同时,采取措施引导儿童对应激事件做合理的归因,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理性的归因方式,降低个体抑郁发生的易感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5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儿童抑郁量表在中意儿童中的测量等值性研究 [J].
吴文峰 ;
卢永彪 ;
谭芙蓉 ;
姚树桥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6) :707-710+700
[2]   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学生中的信效度 [J].
吴文峰 ;
卢永彪 ;
谭芙蓉 ;
姚树桥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10) :775-779
[3]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附视频 [J].
黄小勇 ;
黄菜方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4) :101-104
[4]   A prospective test of the hopelessness theory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J].
Gibb, BE ;
Alloy, LB .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06, 35 (02) :264-274
[5]  
The Timing of Parent and Child Depression: A Hopelessness Theory Perspective[J] . John R. Z. Abela,Steven A. Skitch,Philippe Adams,Benjamin L. Hankin.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 2006 (2)
[6]  
The Hopelessness Theory of Depression: A Test of the Diathesis–Stress and Causal Mediation Components in Third and Seventh Grade Children[J] . John R. Z. Abela.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 2001 (3)
[7]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DIATHESES FOR CHILD DEPRESSION [J].
TURNER, JE ;
COLE, DA .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94, 22 (01)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