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 ,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 16 5 0m的深度 ,以原生孔隙为主 ;在 16 5 0~ 190 0m的深度 ,溶蚀作用相对较弱 ,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 ;超过 190 0m深度以后 ,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 ,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 :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 5 0~ 2 4 5 0m ,特别是在 2 10 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 ;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 16 0 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 ,而在 185 0~ 2 5 0 0m深度段最为发育 ;在南部缓坡带 ,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 190 0~ 2 6 0 0m深度段。因此 ,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 ,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 ,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 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 :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 ,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 ,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 ;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