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被引:47
作者
张琴
钟大康
朱筱敏
宋刚
张善文
蔡进功
机构
[1] 石油大学
[2] 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类型; 演化; 成因; 东营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 ,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 16 5 0m的深度 ,以原生孔隙为主 ;在 16 5 0~ 190 0m的深度 ,溶蚀作用相对较弱 ,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 ;超过 190 0m深度以后 ,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 ,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 :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 5 0~ 2 4 5 0m ,特别是在 2 10 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 ;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 16 0 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 ,而在 185 0~ 2 5 0 0m深度段最为发育 ;在南部缓坡带 ,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 190 0~ 2 6 0 0m深度段。因此 ,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 ,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 ,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 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 :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 ,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 ,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 ;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及成因分析 [J].
袁静 ;
王乾泽 .
矿物岩石, 2001, (01) :43-47
[2]   济阳拗陷砂岩次生孔隙的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 [J].
苗建宇 ;
祝总祺 ;
刘文荣 ;
卢焕勇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2) :154-158
[3]   东营凹陷第三纪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类型 [J].
武法东 ;
陈建渝 ;
刘从印 ;
张树林 ;
王寿海 ;
毕义泉 .
现代地质, 1998, (04) :104-111
[4]   济阳坳陷深层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阶段划分 [J].
钱峥,李淳,李跃,吕成远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2) :6-11
[5]  
东营凹陷储集体与油气分布[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丕龙等著, 2000
[6]  
油气储层评价[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允诚编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