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在场、适应性治理与数字乡村韧性建设

被引:3
作者
杨杨 [1 ]
刘腾 [2 ]
机构
[1]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数字乡村; 集体行动; 适应性治理; 韧性建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5 ; 1203 ; 0202 ; 0302 ;
摘要
数字乡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在场的集体行动,不仅涉及数字技术应用问题,而且突显出较强的情境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数字乡村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与区域差异化和村庄异质性相交织,为发挥适应性治理的理论优势提供了现实场景。乡村数字化转型需要以培育和增强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为核心,不断改善数字乡村建设的体系韧性、能力韧性与动力韧性,才能够真正打造出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良数字乡村生态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4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典型发达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总结与比较分析 [J].
梅燕 ;
鹿雨慧 ;
毛丹灵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1, (03) :58-68
[2]  
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 王胜,余娜,付锐.改革. 2021(04)
[3]   新兴技术风险的挑战及其适应性治理 [J].
张乐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1, (01) :13-27
[4]   互联网下乡:国家政权对乡土社会的“数字整合” [J].
郭明 .
电子政务, 2020, (12) :24-30
[5]   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 [J].
吕普生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 (02) :69-79+158
[6]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J].
彭超 .
人民论坛, 2019, (33) :72-73
[7]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及策略研究 [J].
毛薇 ;
王贤 .
情报科学 , 2019, (11) :116-120
[8]   论高度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变革 [J].
张康之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4) :52-58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 (001)
[10]  
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M]. 商务印书馆 , 王锋,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