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淤同治”谈“痰淤同源”

被引:5
作者
庄泽澄
月辰
机构
[1] 山东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关键词
痰饮病; 液面; 十枣汤; 物面; 痰癖; 同治; 草劳子; 胸水; 癖饮; 悬饮; 妙应丸; 控涎丹; 津液;
D O I
10.13192/j.ljtcm.1985.10.38.zhuangzch.019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目前一般认为西医所说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即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该病而获效者杂志上屡有报道。然而就笔者临床观察,单纯使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之类祛痰逐饮药治疗,对于早期悬饮其有效率只是在10%左右,既便是对中、后期悬饮,其有效率也仅在50%上下。可是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在祛痰逐饮药中加入活血逐瘀药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37
页数: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