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8
作者
张林 [1 ]
关持循 [2 ]
杜思怡 [1 ]
林晓明 [3 ]
刘堃 [1 ]
郭蕾蕾 [1 ]
陈卓 [1 ]
张黎黎 [1 ]
机构
[1] 辽宁医学院
[2] 大连大学护理学院
[3] 锦州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青少年; 创伤事件; 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韧性; 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78 [家庭教育]; G444 [学生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0402 ; 040202 ;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6—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丹东市、营口市、辽阳市6市共6 152例中小学生,对其中1 793例经历创伤事件的社区青少年应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调查其家庭教养方式,应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调查其心理韧性水平,比较不同特征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韧性得分。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青少年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心理韧性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r为0.158~0.475,P<0.05);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为-0.411-0.141,P<0.05);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为0.068~0.1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曾是学生干部、年龄、性别是心理韧性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存在相关关系,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27 / 27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在社区初中生中的应用研究 [J].
杜思怡 ;
刘堃 ;
陈卓 ;
陈芳 ;
高涵 ;
张黎黎 ;
张林 .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19) :2213-2217
[2]   小学生突发事件认知与应急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陈卓 ;
刘堃 ;
郭蕾蕾 ;
张林 .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 (01) :102-103
[3]   南宁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调查 [J].
蒋武 ;
韦金露 ;
刘伟 ;
何林 ;
磨希娥 .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27 (09) :659-662
[4]   南宁市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J].
蒋武 ;
黄华兴 ;
韦金露 ;
石海丽 ;
朱微微 ;
张荻华 .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04) :563-565
[5]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J].
胡月琴 ;
甘怡群 .
心理学报, 2008, (08) :902-912
[6]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J].
曾光 ;
耿玉田 ;
荆瑞巍 ;
李晓沪 ;
曲书泉 ;
李兰萍 ;
郝爱华 ;
袁敏 ;
Michael Linnan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12) :1024-1028
[7]   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J].
何志辉 ;
程朝霞 .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02) :116-118
[8]  
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阳性症状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应激源关系的研究.[J].周家骥;周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 03
[9]   国外伤害监测系统的建立与使用情况 [J].
李中杰 ;
陈曙旸 ;
吴宜群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 (04) :239-243
[10]  
Don't trust anyone over 30: Parental legitim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hanges in delinquent behavior over time.[J].Rick Trinkner;Ellen S. Cohn;Cesar J. Rebellon;Karen Van Gundy.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