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

被引:148
作者
石祖梁 [1 ,2 ]
贾涛 [1 ]
王亚静 [3 ]
王久臣 [1 ,2 ]
孙仁华 [1 ]
王飞 [1 ,2 ]
李想 [1 ]
毕于运 [3 ]
机构
[1] 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2] 农业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 资源密度; 利用现状; 焚烧; 碳排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12 [农副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为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有效缓解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方法]将全国划分为黄淮海区、西北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对各类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秸秆产生量、秸秆资源密度、秸秆利用结构、秸秆焚烧碳排放量。[结果]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10.4亿t,可收集量达到9.0亿t,玉米、水稻和小麦3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79.19%,黄淮海区秸秆产量最高,占总量的33.41%。秸秆已利用量为7.21亿t,综合利用率达到80.11%,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量占已利用量的比例分别为53.93%、23.42%、4.98%、14.27%、3.40%,形成了农用为主的利用格局,但不同秸秆种类综合利用率和利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23.57kg/667m2和1.75 t,东北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区和东南区则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的露天焚烧火点数比例估算,2015年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量约为8 110万t,总碳排放量约为3 450万t,其中东北地区约占74.1%。[结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推动区域秸秆实现全量利用,对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
    王金武
    唐汉
    王金峰
    [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48 (05) : 1 - 21
  • [2]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石祖梁
    刘璐璐
    王飞
    李想
    常志州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18 (06) : 16 - 22
  • [3] 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单产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玉
    唐秀美
    潘瑜春
    唐林楠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09) : 299 - 307
  • [4] 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
    方放
    李想
    石祖梁
    王飞
    常志州
    张姗
    孙仁华
    宝哲
    邱凌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02) : 228 - 234
  • [5] “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终端扶持”是破解秸秆禁烧与全量利用的根本出路
    常志州
    石祖梁
    张斯梅
    杨四军
    [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 (04) : 321 - 326
  • [6] 西部七省区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J]. 包建财,郁继华,冯致,陈佰鸿,雷成,杨娟.应用生态学报. 2014(01)
  • [7]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李飞跃
    汪建飞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4) : 1 - 7
  • [8] 秸秆燃烧比例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刘丽华
    蒋静艳
    宗良纲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9) : 1535 - 1545
  • [9]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
    赵建宁
    张贵龙
    杨殿林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4) : 812 - 816
  • [10] 区域联动发展的经济政策创新研究——以我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的政策创新为例
    曹华
    刘瑞
    [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 (02) : 40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