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

被引:30
作者
李江龙 [1 ,2 ]
陈志海 [2 ]
高树生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水驱油; 微观机理; 室内实验; 剩余油分布; 缝洞型油藏; 塔河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和大型洞穴为油气主要储集空间,构造缝和溶蚀缝为主要流动通道。借助光蚀刻微观玻璃平面模型研究其水驱油微观机理。实验表明:中小规模溶洞内水驱油会发生"水油交互"或"活塞式"平面推进;较大规模溶洞内因重力驱出现"活塞式"纵向推进;裂缝内水驱油出现前缘跳跃、卡断、分段运移与优势路径等流动形式。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有连续型和分散型:连续型剩余油包括"盲肠状"洞内剩余油和与主流道方向正交裂缝内剩余油;分散型剩余油包括段塞状、膜状、油滴状和角状等分布形式。据此分析了塔河油田油井生产动态的不稳定现象,提出了此类油藏注水开发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637 / 6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力开发区为例 [J].
陈志海 ;
马旭杰 ;
黄广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6) :847-855
[2]   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缝洞系统与油气分布 [J].
饶丹 ;
马绪杰 ;
贾存善 ;
蒋小琼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6) :589-592
[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动用储量计算新方法 [J].
陈志海 ;
常铁龙 ;
刘常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3) :315-319+328
[4]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特征 [J].
康玉柱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17-223
[5]   烃类流体分布与缝洞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J].
陈志海 ;
黄广涛 ;
刘常红 ;
常铁龙 .
石油学报, 2007, (01) :92-97
[6]   单个裂隙中油运移实验及特征分析 [J].
周波 ;
罗晓容 ;
Didier LOGGIA ;
侯平 ;
王兆明 .
地质学报, 2006, (03) :454-458
[7]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长岩心驱替实验成果 [J].
王自明 ;
宋文杰 ;
刘建仪 ;
刘勇 ;
杜鹃 ;
黄川 ;
林树文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1) :68-70
[8]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储层预测 [J].
宋美虹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4) :23-25+83
[9]  
石油二次运移路径的模式分析[J]. 侯平,周波,罗晓容.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10]  
石油二次运移路径的模式分析[J]. 侯平,周波,罗晓容.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