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29
作者
许炯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泥沙粒径; 水库拦沙; 水土保持; 长江上游;
D O I
10.16239/j.cnki.0468-155x.2005.03.002
中图分类号
TV142 [泥沙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长江上游干支流5个代表站即金沙江屏山站、岷江高场站、乌江武隆站、嘉陵江武胜站和长江宜昌站的悬移质泥沙粒度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发现,近40年来长江上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和干流控制站的悬沙粒径均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长江上游干支流悬沙粒径的细化趋势,与水库的修建有密切的关系。长江上游的水库均以蓄水发电和灌溉为目标,水库拦截了来自库上游流域的泥沙,其中粗颗粒部分淤积在库内,使得经水库下泄的泥沙显著变细。长江上游干支流绝大多数河流为沙卵石河床或基岩河床,已建水库下游河道均为沙卵石河床,通过水库下游的冲刷得到的细泥沙补给是很有限的。由于床沙中含细颗粒泥沙少,水库下泄的清水无法通过冲刷河床来得到大量泥沙的补给,故经过长距离的水流-河床相互作用后,因水库拦沙而显著变细的悬沙粒径不会因河床冲刷而明显增大。长江上游流域内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收到了明显成效,使重点产沙区的产沙量减小。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拦截了较粗的泥沙,也会使进入河道的泥沙粒度变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沙来源区悬沙粒度的变化和两个重点产沙区产沙量的变化,对宜昌站悬沙粒度变化的影响。运用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根据上游各站悬沙粒径特征和两个重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长江水沙变化发展趋势 [J].
府仁寿 ;
虞志英 ;
金镠 ;
方红卫 .
水利学报, 2003, (11) :21-29
[2]   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及其原因 [J].
张信宝 ;
文安邦 .
水利学报, 2002, (04) :56-59
[3]   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沙变化及其与森林破坏的关系 [J].
许炯心 .
水利学报, 2000, (01) :72-80
[4]   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原因及减沙对策——嘉陵江与金沙江的对比附视频 [J].
张信宝 .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02) :24-26+48
[5]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防治对策及实施成效 [J].
史立人 .
人民长江, 1998, (01) :41-43
[6]   我国流域侵蚀产沙的地带性特征 [J].
许炯心 .
科学通报, 1994, (11) :1019-1022
[7]  
长江三峡工程“九五”泥沙研究综合分析[M].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 2002
[8]  
三峡工程水文研究[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长江水利委员会 编, 1997
[9]  
三峡工程泥沙研究[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