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植被碳固存研究进展

被引:10
作者
史琰 [1 ]
葛滢 [2 ]
金荷仙 [1 ]
任远 [2 ]
屈泽龙 [2 ]
包志毅 [1 ]
常杰 [2 ]
机构
[1]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2]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城市林业; 植被生态; 碳储存; 碳排放; 管理措施; 生命周期; 绿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31.2 [城市绿化];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706 ;
摘要
城市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贮存库。本综述期望促进对城市植被碳固存的理解。采用文献分析软件Hist Cite,分析城市植被碳固存的研究现状。重点评述城市植被碳固存的研究方法、碳固存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城市植被碳固存的研究重点。城市植被碳固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9年后研究活跃度增加。已有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城市植被碳固存能力的地域性评估以及城市植被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地面调查法和遥感估算法是研究城市植被碳固存的主要方法。目前城市植被碳固存的地面调查法主要参考了森林生态调查的方法体系。城市植被比自然森林具有更高的异质性,生长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发展适用于城市植被特点的调查方法。遥感估算法在空间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辨率精度相对较低,即使有高精度的可利用数据,但通常也是非常昂贵的。城市植被可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直接途径为植被生长的碳固存,间接途径为城市植被抵消化石燃料的使用,主要有减少建筑能耗、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引导绿色交通等。近年来,国内外该方向研究正在从评估城市植被碳固存能力转向深入研究人类和自然双重影响下的深层次影响机制。城市植被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植物生长与更替、土地类型利用及其变化、人类设计以及养护管理等。目前比较清晰的研究结果有:城市植被多处于幼龄期,比野外森林具有更高的碳吸收强度;湿润地区土地利用从森林向建成区的改变将降低碳储存;城市植被碳固存对抵消建成区CO2排放有一定的贡献;养护管理可促进植被碳固存,但养护管理带来的碳排放不容忽视。随着对城市植被固碳功能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将有更多地区开展城市植被碳固存能力评估。已有数据由于调查计算方法和研究对象边界等因素的差异,还难以进行整合利用,成为该方向发展的瓶颈。利用园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潜力的研究,可为抵消园林管理带来的碳排放的措施确定提供可能。从生命周期角度,系统评估以及耦合人类设计及管理行为的影响将成为该领域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   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树木生长和碳固存 [J].
嵇浩翔 ;
史琰 ;
朱轶梅 ;
温家石 ;
唐宇力 ;
葛滢 ;
常杰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1) :2405-2412
[2]   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 [J].
包志毅 ;
马婕婷 .
中国园林, 2011, 27 (01) :7-10
[3]   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遥感测算模型的设计 [J].
周坚华 ;
胡永红 ;
周一凡 ;
俞立中 .
生态学报, 2010, 30 (20) :5653-5665
[4]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低碳城市的作用 [J].
赵彩君 ;
刘晓明 .
中国园林, 2010, 26 (06) :23-26
[5]   城市土地利用是否会降低区域碳吸收能力?——台州市案例研究 [J].
温家石 ;
葛滢 ;
焦荔 ;
邓志平 ;
彭长辉 ;
常杰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06) :651-660
[6]   哈尔滨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 [J].
应天玉 ;
李明泽 ;
范文义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09) :33-35
[7]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森林的综合生态价值评估 [J].
邹涛 ;
黄一翔 ;
周正楠 ;
栗德祥 .
建筑学报, 2009, (02) :45-47
[8]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J].
彭立华 ;
陈爽 ;
刘云霞 ;
王进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93-1298
[9]   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与固碳量研究 [J].
谢军飞 ;
李玉娥 ;
李延明 ;
高清竹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03) :5-7
[10]   合肥城市森林结构分析研究 [J].
吴泽民 ;
黄成林 ;
白林波 ;
吴文友 .
林业科学, 2002, (04)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