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上海市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16
作者
柯俊
汤文璐
机构
[1]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自发呈报系统;
D O I
10.19577/j.cnki.issn10074406.2011.06.008
中图分类号
R977.1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0年上海市ADR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中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报告,采用描述性、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全面分析口服抗糖尿病药物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其风险因子,并运用回归模型探讨药物相互作用对ADR的影响。结果 5 a间共纳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报告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报告逐年攀升,以老年、女性患者多见;ADR级别以一般为主,但2009-2010年新的(药品说明书或相关文献未记载的)ADR(一般及严重)报告数明显增多;ADR累及系统以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代谢与营养障碍最为多见,且ADR发生频率较高的药物品种为双胍类和磺酰脲类(SU);口服抗糖尿病药物ADR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日服药次数多、单一用药是胃肠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是SU产生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对ADR影响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联用易发生低血糖,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联用易产生皮疹。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涉及系统广泛,且近年新的不良反应呈增多趋势,而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及联合用药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ADR发生的风险,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ADR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更安全、合理地用药。
引用
收藏
页码:351 / 3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的分析 [J].
李轶 .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 (02) :404-404
[2]   检测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信号的数据挖掘方法 [J].
钱轶峰 ;
罗宝章 ;
叶小飞 ;
孙亚林 ;
吴美京 ;
王海南 ;
杜文民 ;
贺佳 .
中国卫生统计, 2010, (01) :31-34
[3]   国内42年文献源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J].
汤文璐 ;
王永铭 ;
杜文民 ;
陈斌艳 ;
程能能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 (12) :753-758
[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再认识 [J].
刘晓云 ;
刘超 .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06) :369-373
[5]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刘治军, 2009
[6]  
临床药理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美) 丹尼尔等, 2008
[7]  
临床药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家泰主编, 1998
[8]  
42 Insulin, other hypoglycemic drugs, and glucagon[J] . R.C.L. Page.Side Effects of Drugs Annual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