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及阈限

被引:18
作者
王帅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学习主体; 学习责任; 学习权力; 学习利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然相互"浸没",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教学存在之根据。基于特定"本体"诠释功能和反馈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得以突破传统教学认识论逻辑话语体系,不再局限于教学功能延伸,而演变为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革命。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集中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各类技术性应用和对教学主体各类践行过程的指示性界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阈限,既表现在教学主导性特质的历时性转变、更替过程中,又体现在"技术"与"育人"必然面对的共时性冲突与对立过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J].
孟建 .
现代传播, 2002, (03) :1-7
[2]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 [J].
何克抗 .
电化教育研究, 1997, (04) :25-27
[3]  
欧美文学论丛[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申丹, 2003
[4]  
信息崇拜[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美)西奥多·罗斯扎克(TheodreRoszak)著, 1994
[5]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弗·杰姆逊(Jamseon, 1986
[6]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J] . Thomas R. Gruber.&nbsp&nbs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 Computer Studies . 199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