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玉米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被引:23
作者
王德正
焦德茂
吴爽
李霞
李莉
迟伟
王守海
李成荃
罗彦长
汪秀峰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遗传育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高光合效率; 杂交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对转玉米 pepc基因水稻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玉米 pepc基因不仅在水稻中高水平表达而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非转基因对照提高 10倍以上 ,其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分别比原始亲本Kitaake提高 14 .9%、5 .7%、1.3%和 13.9%。 1998年以来 ,利用转 pepc基因水稻与杂交稻亲本杂交 ,经 5年 7代选育得出以下结果 :(1)玉米 pepc基因在新遗传背景下仍能高水平表达并能稳定遗传 ;(2 )F1的PEPC活性介于双亲之间 ,其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 ,与双亲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利用高光效基因提高水稻杂种优势具有可行性 ;(3)PEPC活性与饱和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4 70 ) ,可将水稻叶片中的PEPC活性作为鉴定高光效水稻的主要生理指标 ;(4)转育成 3个较稳定的高光效水稻株系 ;(5 )建立了潮霉素催芽初选、分子标记抽检、田间表型决选和生理生化指标定量鉴定的高光效水稻筛选技术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165 / 117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获得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转多基因水稻 [J].
冯道荣 ;
许新萍 ;
范钦 ;
李宝健 ;
雷财林 ;
凌忠专 .
作物学报, 2001, (03) :293-300+409
[2]   转育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 [J].
李霞 ;
焦德茂 ;
戴传超 ;
王守海 ;
吴爽 ;
李成荃 .
作物学报, 2001, (02) :137-143
[3]   Flaveria属C3-C4中间型植物的光温-光合特性的遗传传递 [J].
焦德茂 ;
武景瑞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2, (04) :250-252
[4]   Flaveria属C4种和C3-C4中间型种杂交一代的CO2交换特性 [J].
焦德茂 ;
古森本 .
植物生理学报, 1991, (03) :225-231
[5]  
聚合酶链式反应混合液的保存方法[P]. 杨剑波;汪秀峰;李莉;向太和;皮桃花;倪大虎;吴家道;张盘娣;张毅.中国专利:CN1110572C,200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