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暴雨区边界层急流的特征和成因

被引:6
作者
周军
机构
关键词
低空急流; 近地层; 急流(气象); 近地面层; 偏南气流; 垂直环流圈; 暴雨区; 偏南风; 切变线; 华南暴雨; 锋面; 急流轴; 费雷尔环流圈; 附面层; 流体层; 边界层;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1986.04.00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南暴雨区南侧对流层中下层常常同时存在两个大风层且各具急流的特征。其中一个形成于边界层称之为边界层偏南风急流(SBLJ),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态结构及与它上方的低空急流(LLJ)的区别,并详细讨论了它的形成原因,认为地面西太平洋副高和印度季风低压间东高西低的气压场为其提供了大尺度的偏南风背景风场;而LLJ和锋面切变线系统造成的次生环流圈又为其提供了次天气尺度的不均匀偏南气流附加风场,两股气流叠加在一起使LLJ南侧近地层出现了SBLJ。最后指出,LLJ的强度变化是造成SBLJ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48 / 3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江淮地区急流切变线暴雨的物理机制及诊断分析 [J].
朱乾根 ;
周军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6, (04) :315-324
[3]   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形成的诊断分析 [J].
黄士松 .
大气科学 , 1981, (02) :123-135
[4]   暴雨维持和传播的机制分析 [J].
朱乾根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79, (01) :1-7
[5]   低空急流与暴雨 [J].
朱乾根 .
气象科技资料, 1975, (08) :12-18
[6]   1973年7月2日北京特大暴雨分析 [J].
王继志 .
气象科技资料, 1974, (0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