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

被引:47
作者
汪家权
吴劲兵
李如忠
钱家忠
潘天声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 安徽合肥
[3] 安徽合肥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酸雨; 研究进展; 预测模型; 控制对策;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04.04.023
中图分类号
X517 [酸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在综述国内外酸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酸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在酸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许多研究成果被有效地应用于酸雨的控制,但由于酸雨的不断加重和酸雨问题的复杂性,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如:①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变化,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酸雨预测模型;②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酸沉降及其酸沉降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③研究燃煤二氧化硫的控制和不同行业如化工、建材、冶金等工艺废气的脱硫技术;④研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的酸雨控制对策;⑤将新技术与酸沉降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基于GIS的酸化模型,规划酸沉降临界负荷。
引用
收藏
页码:526 / 5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酸度和K+淋失规律的影响 [J].
王代长 ;
蒋新 ;
卞永荣 ;
孙磊 ;
李睿 ;
贺纪正 .
环境科学, 2003, (02) :30-34
[2]   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 [J].
樊后保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 (01) :88-92
[3]   安徽省芜湖市酸雨污染及防治对策 [J].
孙欣 ;
汪家权 ;
席天功 ;
孙世群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259-264
[4]   酸沉降农业经济损失估算 [J].
吴劲兵 ;
汪家权 ;
孙世群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00-104
[5]   柳州地区各种红壤土种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 [J].
谢绍东 ;
郝吉明 ;
周中平 .
环境科学学报, 1999, (06) :657-661
[6]   酸化模型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进展 [J].
李金惠 ;
汤鸿霄 .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02) :2-7
[8]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J].
陶福禄,冯宗炜 ;
不详 .
中国环境科学 , 1999, (01) :15-18
[9]   燃煤工业锅炉排放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及工业固硫型煤的应用 [J].
张慧明 ;
祝波 .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01) :54-61
[10]   苏、浙、皖、闽、湘、鄂、赣7省酸沉降农业危害——农业损失估算 [J].
张林波 ;
曹洪法 ;
沈英娃 ;
高吉喜 ;
舒俭民 ;
刘连贵 ;
熊严军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6)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