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15
作者
刘正茂 [1 ]
夏广亮 [2 ]
吕宪国 [2 ]
陈志科 [1 ]
机构
[1]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水循环; 水资源; 生态水文过程;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人类活动对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显著削弱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经三江平原江段的洪泛过程,减少了三江平原获得过境水资源的天然补给机会与补给量;②大量排水沟的修建,提高区域排水水文梯度,加速了地表径流的集散过程;③旱田改成水稻田,提高了有效降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区域地表径流深,增大了区域蒸散量;④井灌水稻田大面积发展驱动了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采补平衡打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贮存量减少;⑤流域源头森林植被破坏,冬季降雪量转变成地表径流量的比例在减少,森林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人类活动作用在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结果是导致水输入项减少,而水的输出项在增大。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区域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②区域温度上升,蒸发潜力增大;③三江平原地温上升最为显著,冻土层变薄,冻土融通时间提前并缩短55~62 d左右,且冻土层融通后土壤水分的含水量较50年前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耕地土壤含水量明显减少;这些变化均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以及降水入渗补充地下水;基于水循环过程分析,三江平原正在朝旱化趋势发展。加强农业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加快湿地水资源的恢复,提高区域蓄水能力和农业节水水平是确保未来三江平原水安全的重要努力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过去5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与环境效应.[D].刘殿伟.吉林大学.2006, 10
[2]   三江平原绿色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路线研究 [J].
刘正茂 ;
吕宪国 ;
夏广亮 ;
安瑞强 ;
牟丽丽 .
水利发展研究, 2010, 10 (09) :50-53
[3]   三江平原地下水开采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J].
刘正茂 ;
夏广亮 ;
赵艳波 .
水利发展研究, 2006, (12) :38-41
[4]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J].
陆晓波 ;
徐海明 ;
孙丞虎 ;
何金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5) :706-712
[5]   大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探讨 [J].
张振业 .
山西水利科技, 2006, (02) :58-59+70
[6]   三江平原气候变暖的进一步认识: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 [J].
闫敏华 ;
陈泮勤 ;
邓伟 ;
梁丽乔 .
生态环境, 2005, (02) :151-156
[7]   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分析 [J].
杨文 ;
王勇 ;
尹喜霖 ;
柏钰春 .
东北水利水电, 2005, (02) :23-25+56
[8]  
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核算.[M].裴源生等; 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9]  
经济生态系统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M].裴源生[等]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