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阐释”论

被引:17
作者
谷鹏飞
机构
[1] 西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公共阐释; 理解; 文本;
D O 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1-017
中图分类号
B089.2 [哲学解释学]; I106 [作品评论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050108 ; 0502 ; 1407 ;
摘要
区别于"强制阐释"的"公共阐释",并非是理解文本的单纯技艺,它毋宁本身就是文本与阐释者自身的存在方式,因而仍应归于"哲学解释学"题域。"公共阐释"擎持主体间性的阐释立场,挽合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效果历史意识,超越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的互文性阐释路径,共同铆定"公共阐释"为"判断力阐释"而非理性或科学阐释。"公共阐释"对当代哲学解释学的贡献在于:它既为经典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意义生成路径,从而为理性科学真理观之外的文本真理及其意义作了辩护;同时,也使解释学的理解视阈,扩展到当代数字文本领域,从而为人在数字领域的精神自由与意义创造提供了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公共阐释论纲 [J].
张江 .
学术研究, 2017, (06) :1-5+177
[2]  
存在与时间.[M].(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M.)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判断力批判.[M].(德)康德(ImmanuelKant)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4]  
我与你.[M].(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三联书店.2002,
[5]  
理解与解释.[M].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
[6]  
真理与方法.[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7]  
逻辑哲学论.[M].(奥)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著;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