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原夏闲期麦田不同耕作措施的土壤贮水效应

被引:11
作者
王蕾 [1 ]
李军 [2 ]
贾志宽 [2 ]
于亚军 [3 ]
赵红利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旱作麦田; 免耕; 深松; 翻耕; 蓄水保墒;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9.08.008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麦田夏闲期土壤贮水能力,揭示3种耕作方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生差异的机理。【方法】选取渭北旱原中等产量水平的旱作麦田,于2007和2008年麦田夏闲期,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下,麦田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降雨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2007和2008年夏闲前后,免耕、深松处理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处理分别提高47.2%,55.6%和38.9%,22.2%,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3种耕作方式土壤贮水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60或140 cm以上土层;免耕和深松土壤贮水效果总体优于翻耕处理,但免耕和深松处理在2007和2008年的土壤贮水效果有一定差异,前者深松优于免耕,差异不显著,而后者免耕显著优于深松;夏闲期<10 mm降雨后3,7和13 d,免耕和深松土壤0~100 cm土层含水量均高于翻耕农田,而免耕和深松土壤水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降雨后7 d;10~30 mm降雨后7 d,免耕和深松土壤0~20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高于翻耕土壤,但在降雨后1和3 d无显著差异。【结论】夏闲期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较翻耕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贮水能力,其机理主要在于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增强了降雨后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2]   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洛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J].
刘爽 ;
武雪萍 ;
吴会军 ;
梁二 ;
蔡典雄 .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03) :292-295
[3]   渭北旱原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J].
王云峰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6) :204-207
[4]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J].
何进 ;
李洪文 ;
高焕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62-67
[5]   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深层水分消耗与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J].
樊军 ;
郝明德 ;
邵明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1) :61-64
[6]   覆盖免耕土壤棵间蒸发的研究 [J].
张海林 ;
秦耀东 ;
朱文珊 .
土壤通报, 2003, (04) :259-261
[7]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J].
王小彬 ;
蔡典雄 ;
金轲 ;
吴会军 ;
白占国 ;
张灿军 ;
姚宇卿 ;
吕军杰 ;
王育红 ;
杨波 ;
Roger Hartmann ;
Donald Gabriels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09) :1044-1049
[8]   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水肥增产效应研究 [J].
方日尧 ;
同延安 ;
赵二龙 ;
梁东丽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1) :54-57
[9]   穴播地膜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J].
张保军 ;
杨文平 ;
王银银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70-73
[10]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丁昆仑 ;
M.J.Hann .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03) :28-31